大江东新城是国际空港地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八位的国际性空港。大江东地区受空港的直接影响和带动,是典型的国际空港地区。
大江东新城是面向上海的门户地区。杭州湾钱江大道建成以后,大江东地区将成为杭州乃至绍兴面向上海的门户地区。
大江东新城是杭州湾区域关键节点地区。大江东新城位于杭州湾南翼的“龙头”,处于杭甬发展轴带上,是富有潜力的战略性地区。
大江东新城是面向区域的交通枢纽地区。由萧山空港、在建的出海码头、钱江通道、杭甬高速公路等构成日益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江东大道、在建和规划的1号、6号、7号、8号轨道交通将进一步改善大江东与城市中心区的联系。
基于大江东新城优越的发展条件,本次新能源产业园规划范围定于大江东新城内选址,具体在大江东新城(总面积500平方千米,其中规划陆地面积421平方千米,钱塘江水域面积79平方千米)中江东新城、临江新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工业园区(前进新城)的范围内。具体规划范围如下:
1、江东新城:东至钱江大道,南至红十五线、靖江镇行政区划北界、义蓬镇、南阳镇行政区划北界,西、北至钱塘江岸线,包括河庄镇、义蓬镇、新湾镇、党湾镇等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48平方千米。
2、临江新城:东、北至钱塘江岸线,西起九工段、八工段直河、梅林湾农场西界,南至十二埭横河及与绍兴接壤的北侧河道,地域范围涉及省水利围垦综合开发一场、第一农垦场、第二农垦场、梅林湾部队农场、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围垦“插花地”,以及新湾镇、益农镇部分区域,规划面积160平方千米。
3、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工业园区(前进新城):西起钱江大道,东至九工段直河,北起钱塘江,南至江东大道,地域范围涉及新湾镇部分区域,规划面积约40平方千米。
区域内气候温暖湿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南缘,冬季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C,年平均降水量1392毫米,常年无霜期248天。全年以偏东风和偏北风为主,春季和夏季以偏东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该区域由于地势平坦,水域广阔,入夜江风盛行,日夜温差较大。
大江东地区是杭州市区东部生态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农垦区,城镇化水平较低,是相对独立完整的地理环境单元。钱塘江、滩涂湿地、河道、湖泊构成特色水系网络。西南部七座孤丘沿江展布,构成滨江景观轮廓线。景观资源要素丰富,典型的景观要素包括面状的滩涂湿地、线状的纵横水系和点状的七座山体。沿江滩涂湿地大量用于养殖水面。
大江东新城的经济发展基础良好。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89.69亿元,财政总收入15.73亿元。乡镇产业各具特色,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靖江镇、南阳镇的乡镇生产总值超过2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
大江东新城的工业初具规模。江东新城11.29平方千米启动区,临江新城18平方千米启动区,已经形成一定的工业基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工业园区(前进新城)正在加速开发建设。
目前,大江东新城主要产业包括化纤、纺织、服装、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门类较多,但都以地方性产业为主。引进的先进制造业初见成效,但其中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各工业区、乡镇均有一定的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但产业雷同较大。
产业综合效益有待提升。现状的企业大多定位于价值链低端,规模以上企业相对较少,急需新能源、新材料等地均用地产出效益较高的产业集聚。
总体来看,大江东区域目前对外联系通道主要分布在区域的西南侧,江东大桥建成后成为大江东与主城、下沙城的直接通道,但缺乏往北与湖州嘉兴、往东与绍兴宁波地区的直接联系通道。
从大江东地区的内部道路交通建设来看,近年来发展迅速,得到明显改善。新建的青六路、梅林大道宽42米,按二级公路建设,成为南北向的主要道路;红十五线米,按一级公路建设,成为联系萧山城区,并全线贯通的东西向主要道路;已经建成的江东大桥和正在建设的江东大道,为城市快速路,道路红线米,以近期地面、远期高架的形式成为大江东新城与杭州主城、下沙城联系的东西向大通道;已经开工的钱江通道和即将建设的钱江大道从新城中部通过,成为快速沟通新城与上海、绍兴、宁波等对外交通联系的高速公路。
在江东新城和临江新城内配合启动区块建设需要,已建设完成江东新城启动区块首期工程5.6平方千米的“四纵五横”的主要路网,临江新城已建成世纪大道、府前路、滨河北路和江东三路(Ⅰ标)、经四路、纬八路等启动区块内的主次干路。前进工业园也在快速推进启动区块建设,已启动梅林大道、江东三路、江东一路等主干路网的建设。
新城内各城镇依托外围区域交通的改善,镇区内新建道路与其沟通,如南阳镇的文化路与红十五线相接,义蓬镇依托青六路方便对外联系,河庄镇的河庄大道、新湾镇的新湾大道均与塘新线直接相连。
大江东区域的市政设施基础薄弱,近年来随着工业开发的要求,基础设施的配套已全面展开,相继建设了供电、供水、供热、通信、排水等基础设施。
区域内除江东新城启动区块及临江新城启动区块,随道路建设,按雨污分流同步实施的雨污水管外,其余地块多为雨污合流排放。萧山东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近期将加快江东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区域内现状有220KV义蓬变;110KV启江变、前进变、河庄变、长征变、靖江变;在建220KV东梅变与110KV白浪变、印三变,35KV头蓬变、新湾变、义盛变、永丰变等。区域外围还有220KV合兴变、220KV瓜沥变、110KV梅西变。
区域内有大型热电厂三座,即杭州钱江印染化工厂热电厂、杭州富丽达热电有限公司及阳城热电厂。
以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空港经济为重点,强化现代产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高端城市功能、一流生态功能,成为产业主导、生态优先、服务完善、品质高尚的大江东新城。
江东新城的前身杭州江东工业园区于2002年9月开园建设,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为省级开发区。其中启动区块11.29平方千米,首期4平方千米已基本建成。建成的主要基础设施有:道路12条,总长20.1千米;绿化广场13.5万平方米;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1座、35KV开关站1座、10KV开闭所2座;6万T/日排污泵站2座;连接30万吨东片污水处理厂(一期)的外排管道工程,埋设给排水管线座,年供气量可达一亿标方;热电厂1座,总装机容量为3.6万伏,锅炉225吨,供汽能力达120T/小时;通讯管线千米、广播电视管线余万平方米的景观湖和园区内两条1600米长的景观河,是园区的标志性景观。截至目前,江东新城共有26家企业落户投产,青年汽车等10余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
江东新城功能定位: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先导,集总部商务、金融信息、高教研发、高端商贸、现代物流、人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都市型、生态型、综合型现代化工业新城。
临江新城的前身临江工业园区组建于2003年3月,2006年4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通过为省级开发区,启动区块面积18平方千米。启动区块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建成道路总长达35千米,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内部交通网;日处理能力100万吨(首期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收集能力为30万吨的污水泵站已运行,日供水100万吨的自来水厂已动工建设;园区建有110KV、220KV变电所各一座,另有220KV、110KV变电所各一座即将开建,电力供应能充分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网系统,共建设各类管线多千米;绿化总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
临江新城功能定位:以先进制造业为主,融商贸、物流、居住、办公、休闲旅游等城市功能于一体,杭州湾畔产业集聚化、布局合理化、环境特色化、设施现代化、功能完善化的宜居型、科技型、生态型、花园式海港新城。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工业园区(前进新城)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萧山区的战略拓展区,是杭州实施“城市东扩、跨江发展”战略的重要增长极。目前有梅林大道、江东五路、江东三路以及西三路等4条道路在建,市政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前进工业园区功能定位: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战略拓展区、大江东新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示范引领区、杭州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
规划期限与大江东新城发展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即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年至2020年。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求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战略,明确选址定位、建设规模、产业结构、综合交通、市政配套、生态环境等规划内容,制定科学的新能源产业空间布局方案,提出可操作性的规划建设时序和实施建议。
新能源产业是一个产业链相对较长、集成度相对较高的产业,产业发展的集聚效益要求在空间上要有集聚规模,产业布局应相对集中。因此,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相对集中,空间形态相对完整,这样更有利于今后杭州市新能源产业园发展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江东新城和临江新城二个省级开发区的启动区块已初具规模,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工业园区(前进新城)也已启动,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规划新能源产业园应尽可能邻近启动区块,以便依托现有道路基础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减少新能源产业园的前期基础投资。
新能源产业园应充分考虑对外交通的便捷性,选址应尽可能靠近城市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出入口,方便生产要素的流通和交换。
选址应综合考虑道路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区域规划等因素,尽量选择近期可快速启动建设的“熟地”,落实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区块空间内。
根据大江东新城及“三城一区”的功能定位以及江东新城、临江新城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进工业园区(前进新城)的新能源产业园现状基础情况分析,新能源产业园采取“一园多块”布局,分为产业发展适度错位和空间有一定隔离的江东、临江、前进等三个新能源发展区块。具体方案如下:
江东新城:东至纵四路、钱江直河,南至江东一路,西至靖江路,北至江东三路、江东五路,用地面积3.73平方千米,其中工业用地3.04平方千米。(以下简称江东地块)。
临江新城:东至经十路,南至纬二路、规划支路,西至经四路、前进路,北至江东一路、规划道路,用地面积4.38平方千米,其中工业用地2.88平方千米。(以下简称临江地块)。
前进工业园区:东至地块边界,南至临鸿东路,西至丰乐路,北至新一路、滨江二路,用地面积1.62平方千米,其中工业用地1.20平方千米。(以下简称前进地块)。
江东地块用地位于江东新城启动区块内,是江东新城近期重点发展建设区域,地块方整规则,地势平坦开阔,启动区块内的吉奥整车等大型汽车项目已经启动,容易形成产业集聚,加快新能源产业链的初步形成,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和防止无序发展、恶性招商竞争,在杭州制造业发展的主平台大江东新城区域内统一规划建设一个大体量、高层次的新能源产业园。
地块位于钱江大道与滨江二路交叉口的西侧,可充分利用钱江大道与滨江二路的互通立交,实现与上海、宁波等周边城市的联系,且地块四至边界皆为江东新城的主、次干路,与杭州主城、萧山城区等联系十分便捷通畅。地块内部的东西向江东一路、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均已建成,南北向道路也正在建,其内部道路网框架可较快形成。
地块位于江东新城启动区块内,可充分利用其现有道路、市政公用及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降低地块内投资成本,可尽快安排新能源及相关产业项目落户,实现地块在近期内的快速启动建设。
该区块内仅涉及几家小型工业企业,且民居数量极少,拆迁量少,有利于地块的快速启动,降低前期拆迁的成本。
该地块与前进地块、临江地块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不利于整个大江东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新能源产业空间形态。
临江地块用地位于临江新城启动区块北侧,是临江新城近期重点发展建设区域,土地资源丰富,区块内已有东方电气、联源重工、集美非晶硅薄膜、赛恩斯动力锂电池、中国兵器集团的风电传动装置等项目已经或即将进驻,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能使临江新城更好的打造成为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载体,聚集一批有规模、有品牌的新能源企业,引进一批产业带动力强、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实现新能源产业在地块上的集群化发展、规模化发展。
临江地块位于江东大道北侧,近期可依托梅林大道、临江大道、世纪大道、府前大道等道路与外界联系,远期可利用江东大道直接与杭州主城及周边城市联系。
地块位于启动区块北侧,可充分利用其现有道路、市政公用及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实现地块在近期内的快速启动建设。现园区内已建设有220KV东梅变,110KV长征变,日处理30万吨污水提升泵站,富丽达热电厂,电信、联通、广电、移动等通讯基站,建成道路35千米,建成给水、排污、通讯弱电、供热、电力等各类管线多千米等工程。各类设施配套完善。
该区块内涉及几家小型工业企业,需拆迁的民居数量较少,有利于地块的快速启动,降低前期拆迁的成本。
该地块范围内涉及部分农保田,需对土地指标进行置换,且与江东地块空间距离较远,不利于整个大江东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新能源产业空间形态。
前进地块位于前进工业园启动区块北侧,且与东南边的临江地块距离较近,可形成较为紧凑的空间布局形态,有利于两区块各项配套设施的共建共享。该地块的规划基础较好,已有正式编制完成启动区块控规及汽车产业园控规,目前正在编制前进工业园分区规划,并已形成初步规划方案。
园区对外交通可充分依托钱江大道和江东大道,实现与周边城市以及主城、萧山的直接对接。园区内梅林大道、江东五路、西三路、丰乐路、江东一路、江东三路等道路已于2008年陆续开工建设,水电、气等配套也将随路同步建设。
地块南部为规划园区公建副中心,近期将配套设置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居住安置等功能。
地块内现有的建筑量相对较少,能保证征地拆迁工作顺利完成,为地块的快速建设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因该地块未在前进工业园启动区块内,无法方便的利用前进工业园现有及规划建设中的基础配套设施,需要较大的资金前期投入。
该地块与江东地块空间距离较远,不利于整个大江东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新能源产业空间形态。
本方案特点是整体式空间布局,形成兼顾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新能源产业园空间形态。
符合建设实际,构建带状发展空间。比较符合三个地块的实际建设情况,与其整体发展衔接较好。以连续的带状发展空间,对应新能源产业集群和新能源产业链的产业发展理念,为今后各类新能源相关产业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架构。
空间相对集聚,同时保持相对独立。江东、临江、前进的新能源产业区块形成相对集中的产业带,同时又保持了相对独立性。既能实现新能源产业空间的连续性和配套的整体性,又符合新能源各具体产业不愿“扎堆”的产业特性。
交通区位优势显著。充分依托江东大道和钱江大道两条区域通大动脉,使整个新能源产业园与上海、宁波、绍兴等周边地区以及杭州主城紧密相连。
合理预留发展空间,确保开发有序推进。体现高目标、高起点规划理念,为描绘杭州大江东新城新能源产业园的宏伟蓝图打好基础。通过适当扩大新能源产业用地规模,合理预留未来发展空间,具备较好的空间成长性,以便能在今后规划中贯彻在主要对外交通干道沿线预留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发展理念,做到有地优用,同时满足新能源产业中远期发展的配套建设需要。确保在新能源产业园建设的各个时期,各项建设都能有序稳步的开展。
新能源产业园规划立足各园区既有经济,结合产业园区位、土地、生态环境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在发展定位、产业选择和重点领域等方面与周边的开发区和工业功能区形成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关系,构建差异化特色竞争优势。适当突破现有行政管理,对江东、临江、前进三个地块统一进行规划,并考虑到动态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可能性,合理规划产业功能分区,统筹考虑道路、给排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完善产业园不同行政主体的协调发展与整合机制,实现协同发展。
参照周边城市新能源产业园开发建设成功的经验,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注重产业生产服务功能匹配,构建适宜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强化资源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土地、能源、水等重要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把创新作为产业开发的根本,积极推进创新机制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原有项目扩建及新上项目要与产业升级、创新相结合,积极开发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推进产品上档次和更新换代,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要不断提高引进项目的环保门槛,实现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绿地、道路和水体优势,有机疏散工业功能区块,体现自然环境特色和地方风格特色,创造优美协调、充满生机、富有个性的新兴新能源产业园的景观特色。
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门类、招商引资门槛和建设区块,科学筹划重大建设项目,加强包装推介,主动对外招商,加大资金投入,强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园加快发展。
1、产业环境的和谐性,即产业发展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确保低污染和清洁生产;
2、产业定位的前瞻性,即产业定位要考虑到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趋向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导趋势与演进规律;
3、产业布局的区位性,即产业布局需要有“区位指向”,要考虑到区位优势、要素禀赋及产业发展的集群性;
4、产业发展的错位性,即要与其他的开发区形成差异化发展,创建特色产业与优势;
在以上五个指导思想中,特别需要强调的是错位发展问题,没有差异化发展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1、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先落实生态保护对用地的要求,明确划定空间管制分区,确定建设用地的增长边界,作为规划布局的前提。
2、以交通路网为基础。深化研究交通路网的对外衔接、门户枢纽的交通联系、路网骨架体系的梳理、内外轨道交通线网的选线、以此作为规划布局的基础。
3、优地优用。根据环境特点、交通区位、用地条件等,科学布置用地功能,充分发挥用地的经济价值。
4、成轴成带。重点突出江东大道、钱江大道两条道路发展主轴的骨干作用,依托主要道路、轨道站点等战略通道和设施进行综合开发。并在发展主轴上形成弹性生长的轴带式开发骨架。
5、统筹协调。规划布局充分考虑各开发主体的边界。功能安排与项目配置考虑各分区的自身条件、功能定位,进行公平划分,带动积极性。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实现服务共享。
规划的主要思路:新能源发展持续稳定,生态环境更加友好,园区建设更加完善,综合实力更加强劲。
到2015年,形成开发初具规模、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新能源产业园,为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到2020年,基本完成开发,形成产业优势明显、创新能力突出、布局分工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上佳的新能源产业园,奠定在以产业主导、生态优先、服务完善、品质高尚为发展目标的大江东新城中新能源产业园的地位。
江东新城新能源产业园规划范围为:东至纵四路、钱江直河,南至江东一路,西至靖江路,北至江东三路、江东五路。总用地面积373公顷,其中工业用地304公顷,绿地22.4公顷,道路用地39.93公顷,水域6.67公顷。
江东地块内部道路布局规整,主次干路纵横交错,框架性主干路靖江路、江东五路、江东三路及一般主干路江东一路均穿越本地块,工业用地比较集中,空间形态相对完整,容易形成产业集聚,有利于新能源产业园发展优化布局,实现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临江新城新能源产业园规划范围为:东至经十路,南至纬二路、规划支路,西至经四路、前进路,北至江东一路、规划道路。总用地面积438公顷,其中工业用地288公顷,绿地102.48公顷,道路用地28.68公顷,供电用地3.67公顷,水域15.17公顷。
临江地块内部形成了由南北向框架性主干路世纪大道,一般主干路前进路、经四路、经十路和东西向一般主干路江东一路围合而成的新能源产业园用地,由于防护绿地的间隔,形成了南北两片相对完整的工业用地片区,位于经四路西侧的市政设施用地是规划220KV化工变。
前进工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规划范围为:东至地块边界,南至临鸿东路,西至丰乐路,北至新一路、滨江二路。总用地面积162公顷,其中工业用地120公顷,绿地18.4公顷,道路用地14.8公顷,水域8.8公顷。
前进地块内部由南北向框架性主干路梅林大道分隔成东西两片完整的工业用地片区,而框架性主干路滨江二路和一般主干路临鸿东路东西向穿越地块,可实现与周边城市以及主城、萧山的无缝对接。
根据产业发展的导向及相互关系、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状况来综合考虑功能布局。
本地块依托海外研发团队与民营骨干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合作,积极发展高效能晶硅电池及组件、新一代薄膜电池、电站集成系统和专用制造设备。充分发挥万向集团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以及磷酸铁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核心件,形成较为完整并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新型电池产业体系,并加强与汽车电机、电控以及电传动动力总成的联动发展,共同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依托现有基础适度布局发展风电床板、轮毂、齿轮箱等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件。
光伏产业功能区。规划在经五路以东、钱江直河以西、江东五路以南、江东一路以北区块,设置光伏产业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1.52平方千米。
新型电池产业功能区。规划在靖江路以东、经五路以西、江东五路以南、江东三路以北区块,设置新型电池产业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0.76平方千米。
综合性产业功能区。规划在靖江路以东、经五路以西、江东三路以南、江东一路以北区块,设置包括风电装备等其他新能源产业的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0.76平方千米。
本地块依托引进东方电气等国内外知名的发电设备制造企业,重点推动风电成套机组和关键零部件做大做强,加快发展潮汐能和核电设备制造;适度发展晶硅材料,积极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及组件、新一代薄膜电池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支持组件封装工艺关键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顺应电动汽车工业发展的态势,依托引进大型汽车项目发展与之配套的新型电池产业。
综合性发电设备产业功能区。规划在经四路以东、经十路以西、南北向均由规划道路围合而成的区块,设置包括风电装备、潮汐能装备、核电装备制造的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1.44平方千米。
光伏产业功能区。规划在经四路以东,南、北、东侧均由规划支路围合而成的区块,设置光伏产业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0.72平方千米。
新型电池产业功能区。规划在经十路以西,南、北、西侧均由规划支路围合而成的区块,设置新型电池产业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0.72平方千米。
本区块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核心,注重光伏建筑一体化等应用类新产品和配套产品的开发,建立从薄膜电池及组件到光伏产品应用的产业链;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现有的品牌、技术人才和产业配套优势,引进发展其他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消耗的新能源项目。
光伏产业功能区。规划在丰乐路以东,梅林大道以西、滨江二路以南、临鸿东路以北区块,设置光伏产业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0.80平方千米。
综合性产业功能区。规划在梅林大道以东,地块边界以西、新一路以南、临鸿东路以北区块,设置发展其他类型新能源项目的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工业总用地面积约0.40平方千米。
通过对《大江东新城概念规划》中整个大江东地区交通需求及对外交通衔接的分析,大江东新城规划构建由快速路和框架性主干道路组成的“五纵四横一环”的路网主骨架。
“五纵”自西往东依次为靖江路、头蓬快速路、钱江大道、梅林大道、世纪大道。
“四横”自北往南依次为江东五路、江东三路、江东大道快速路、艮山东路延伸线。
“一环”指由滨江二路与红十五线构成的大江东外围快速环线。江东大道规划为地面主干路复合高架快速路规划。
而新能源产业园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一环”的两侧,被“五纵四横”所包围,区域交通优势得天独厚。
新能源产业园的路网规划既要整合现有周边路网,又要配合用地规划,以提供合适而合理的路网布局;规划路网要有完备的层次结构和足够的道路密度,以满足各类交通(客货车交通、自行车和行人交通)的便利性;规划路网在经济的前提下,必须提供足够的通行能力以满足远景年高峰小时的交通需要。
以框架性主干路为园区主骨架,配合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形成布局规整、功能明确、级配合理、层次清晰的园区路网系统。规划道路按功能分为框架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设置。
以框架性主干路为园区中心,辅以一般性主干路以及次干路、支路的依托,形成“四纵一横”园区主干路网骨架系统。规划道路按功能分为框架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设置。
以主干路为主骨架,配合次干路、支路,形成以方格网为基础,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园区路网系统。规划道路按功能分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设置。
主干路:一般采用两块板、三块板或四块板形式,机非分离,机动车双向6-8车道,红线米。
次干路:一般采用一块板、两块板或三块板形式,机动车双向4-6车道,红线米。
规划区道路规划充分考虑了自行车和行人交通方式的重要性。规划区内全部道路均可通行自行车,且自行车可通行宽度不低于3米。
地块内现状用水主要引自萧山区第二水厂。萧山区第二水厂位于萧山城区东侧,距离本地块约40千米。在“西水东调”工程中,已铺设有 DN600管通到头蓬南侧,DN400管通到河庄镇。由于萧山自来水公司距本区块较远,在南阳设加压泵站。泵站位于南阳镇区,于2001年建成,现出水压力0.45兆帕。规划外围南侧河庄大道东侧江东水厂正在建设,该水厂为大江东新城区域供水厂。
规划范围对水质要求不同的工业及生活用水采用分质供水,利用工业水厂抽取河道水进行达标处理后加压供给工业用户的生产用水;一类工业用地生产用水、所有生活用水由在建江东水厂经过泵站加压后供给,水源取自三江口。本规划暂定工业水厂供水规模为工业用水总量的60%,具体数值应在下一阶段规划设计中根据产业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规划区块属规划江东水厂供水范围,由江东水厂实施供水。为满足包括新能源产业园在内的区域用水及压力要求,在前进工业园区内布置区域性给水加压泵站。给水泵站规划位于前进二路以西、规划江东一路以北,泵站用地约5.2万平方米。给水泵站可根据用水需要分期实施,随启动区块的建设实施一期工程,以解决启动区块近期用水。
根据《大江东新城概念性规划》,在大江东新城布置两个污水处理厂,分别为江东污水处理厂和萧山东污水处理厂(一期30万立方米/日工程在建)。规划江东污水处理厂位于江东地块的北侧、规划钱江大道西侧地块,规划萧山东污水处理厂位于临江新城以东,污水经处理后排放至钱塘江。按原区域污水总体布局划分,义蓬组团以八工段直河为界,河道以西地块污水进入江东污水处理厂,河道以东地块污水进入萧山东污水处理厂,沿途设置污水提升泵站。
从所处区域位置来看,按原有系统布局,以八工段直河为界,则规划地块将分属两个污水系统(江东地块和前进地块在八工段直河以西部分地块属江东污水处理厂系统,前进地块在八工段直河以东部分地块和临江地块属萧山东污水处理厂系统)。考虑到三个地块离萧山东污水处理厂较远、离江东污水处理厂较近、以及按两个污水系统建设,管理较为困难等因素,规划对原有系统布局进行调整,远期规划区块污水均考虑进入江东污水处理厂。
目前我国基本上采取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并举的方针。根据杭州市政府2005年1月批复同意的《杭州市区供热专项规划》,为满足大江东新城的发展需求,以两座区域性热电厂即杭州钱江热电厂和杭州富丽达热电厂为集中供热热源。规划区块位于上述两座区域性热电厂供热范围之内,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原则出发,应首先考虑依托上述热电厂集中供热,避免重复建设。
为确保生产安全及改善市容,各主要道路上及重点建设项目、一般项目的给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电力、通信、有线电视、路灯等管线(管沟)均应实行地下埋设。管线的位置应按管线综合规划的要求确定,并按事故及检修情况,尽可能敷设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绿化带下面。重要道路及地区的管线,应根据工程需要及结合地下空间开发,设置综合管线廊道。
江东地块北部、前进地块北部、临江地块东北部钱塘江沿线地区,多为围垦形成的滩涂湿地,对钱塘江沿江生态循环系统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湿地面积减少,湿地生态功能将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湿地用途的改变,还使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空间,渔业生产、湿地经济植物的种植失去了发展场所,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也相当严重。所以,对钱塘江沿线的滩涂、湿地要加强保护湿地。应保留河道、水系、绿地、河滩等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沿江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最终实现“生态河道、绿色堤塘”。
(3)新建工程、已建工程的抗震加固及加层等,按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设防。甲类建筑按七度抗震设防,乙类建筑地震作用按六度计算,抗震措施按七度设防,丙类、丁类建筑皆按六度抗震设防,已建工程抗震加固和震后抢修的应急措施,重点抓好供水、供电、供气、电信、交通、消防、卫生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抗震防灾。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01)》。
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建设用地评价》总报告,本规划区内无明显地质大构造和不良地质体,属较适宜建设区,即B区。该区沿江部分用地属砂土中等液化地基,其余大部分用地为砂土轻微液化地基,在工程建设中应采用专项技术措施防治。当建造多层建筑时宜采用振冲碎石桩,强夯或予制桩基,当建高层建筑时宜采用大径钻孔桩。
充分利用自然地势形成错落有致的整体空间格局。利用钱塘江水景和区块内盘横交错的河网水系,结合区块周边绿化带,作为领略新能源产业景观文明的景观主轴,形成优美通透的总体景观空间环境。空间组织以展现“新能源产业”的景观特色为原则,创建错落有致的工业功能区整体景观空间格局。使江景、水景在城市景观上与城市生活紧密联系,形成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多样性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和顺畅的景观空间脉络,创造具有生动山水、丰富绿化、优美建筑空间、现代风貌特色的新能源产业园区景观,实现新能源产业功能区与周围山水交融的格局。